日前偶有闲暇,收拾物品之际无意中翻开三十多前的毕业纪念册,看到老师的临别留言和毕业照片,感慨万千,亲切的话语和鼓励以及那些熟悉的面庞共同勾起了我脑海中尘封已久的美好回忆。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往事就如电影画面一般一幕幕在脑海中展现。

那是1984年9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了盼望已久的菠菜广告投放平台的校园,作为时代娇子的一员我如愿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入校之初,校园的一切令我神往,有宏伟的理化楼,有高耸的新教学楼,有巨大的图书馆,有宽阔的运动场,有古朴的鸣放宫,林林总总令我惊叹不已。我的大学生活也和这些设施紧密相连,理化楼和新楼阶梯教室那些精彩的大课,理化楼实验室那些令人着迷的实验,新楼生动活泼的习题课和专业课,图书馆各种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的图书,食堂的可口饭菜,运动场挥洒的汗水,鸣放宫里最新流行的电影,这些丰富的内容充实了我的大学生活,不断滋养着我,也构成了我青春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特别难忘的是吉大的校风和学习氛围,为了能在前排听好课而早早到阶梯教室而引发的占座,为了便于自习及考研复习而在图书馆进行的占座,还有一段时期因为电力紧张分片停电而引发的秉烛夜读和到邻近高校进行晚自习,我也被这种争先恐后、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氛围所感染并加入其中,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在与同学的比学赶帮中不断超越自我。

记忆中最生动、最难忘的部分还是人,除了有朝夕相处的同学好友,更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记得新生开学典礼上,唐敖庆校长在鸣放宫给全校新生做了精彩的报告。唐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非常著名的理论化学家,我在中学生数理化杂志封面上看到过唐先生的画像也读到过先生的事迹和科学成就,自那时起怀着对先生的仰慕而产生了对吉大化学的向往。所以当我坐在观众席亲耳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倍感亲切,终身难忘。开学典礼的报告把我带入了科学的殿堂,化学的海洋,在那里我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的养分,也邂逅并结识了很多成为我终身榜样的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

大一的第一门化学课程是无机化学。在理化楼二阶,容纳200多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同学们都在期待任课老师的出现,快8点了,走进来一位身着朴素衣着、中等身材的中年男教师,只见他将手中的几根粉笔放在讲台上,铃声一过就开始授课。他讲课不紧不慢,一板一眼,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边讲边在黑板上飞快地书写,那板书字迹工整,字很大(为了让后排的同学都能看清),一目了然,同学们也在下面边听边记。随着多块玻璃黑板的上下推拉,黑板上的字写了擦,擦了又写,不知不觉就到了下课的时间,我这才注意到老师进教室没有带任何课本和讲稿之类的东西,讲台上只有粉笔和黑板擦,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老师刚才的讲解全凭记忆和理解,这和我中学的课堂完全不同。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虽然每次课的板书内容不断变化,有文字,有数字,还有表格,不变的是每次的板书都清清楚楚、工工整整,不变的还有讲台上仅有的几支粉笔和黑板擦。当然,不变的还有我对这位老师的深刻记忆,他就是刘学铭老师。其实和我一样对无机化学老师有深刻记忆的还有许多同学,以至于多年后的几次同学聚会,大家都会提起刘老师和他的课。在我们心中,刘老师只拿粉笔来上课已经成为吉大化学课的经典形象,构成大家对吉大化学高水平课程和高水平师资的集体记忆。

无机化学之后还有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物质结构和仪器分析等大课,内容各有千秋,但老师的讲授都同样精彩。特别是有机化学,王宗睦、齐万山、张玉山等几位老师的接力讲授,使我领略到了不同的讲授风格,使我感受到了有机化学的逻辑与内涵的美,也为我奠定了坚实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更使我坚定了对化学的热爱。这其中也离不开习题课老师的辛勤付出,如无机化学的宋天佑老师,有机化学的王玉环老师等,是他们深入浅出的耐心讲解加深了我对大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当然,我的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更离不开专业课,离不开有机分析的孙允秀和张惠祥、高等有机的张景文、有机合成的赵英英等老师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大四的毕业论文就是大学四年的收官阶段。难忘理化楼实验室的灯火和整夜加班,更难忘我的指导教师王玉环老师。记得刚进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实验时,王老师给我详细讲解了课题的目的、意义及内容,指导我如何查文献。在准备实验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王老师还手把手教我实验操作并纠正我的某些错误动作。整个毕业论文期间,王老师都早来晚走,有时我刚进实验室,就看到她伏案工作的背影;有时遇到实验不顺利,她跟我一起找原因,甚至一起做实验,到晚上很晚才回家。王老师还多次自掏腰包帮我购买用作冰盐浴的食盐等实验用品。尤其令我难忘的是王老师对我的关心,上大学期间我的胃不太好,王老师得知后特地买了中药,在家里煮好后带给我,当时我无比感动。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到毕业时我的胃好多了。我非常感恩老师的关心、培养和教导。正是老师的勤奋、对待科学研究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学生呕心沥血的真诚付出和身体力行的殷殷教诲深深触动和感染了我,使我更加坚定了对化学的执着和坚守。

鸣放宫礼堂的毕业典礼和理化楼前的全系毕业合照为我的大学生活划下了圆满的句号。经过四年洗礼,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也从稚气懵懂的青年蜕变为胸怀理想的科技工作者。

如今我已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了20多年,一直在有机固体领域里耕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和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这些成果和奖项都与吉大化学的培养密不可分,是母校启迪了我的科学思维,为我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是母校塑造了我的坚韧性格,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时至今日,吉大化学的培养和老师的教诲与言传身教仍深深影响着我,我一直以我的老师们为榜样身体力行为国家培养人才。我还会继续将我和吉大的故事延续传承,让更多学子得到吉大化学底蕴的滋养而茁壮成长。

谨以此文献给母校化学学科70华诞,祝愿母校这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