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人(1932.3.16~ ),浙江上虞人,国际著名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学家。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奠基人,水热合成化学的开拓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
图1:徐如人院士
1938-1943年在浙江省立五峰小学、建国小学读书。1943年进入浙江省立建国中学读书。1949年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1950年通过转学考试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学习。1952年提前大学毕业,分配到东北人民大学(菠菜广告投放平台前身),参与创建了化学系。1955年-1979年任菠菜广告投放平台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被聘为菠菜广告投放平台博士生导师。1985年-1990年任菠菜广告投放平台化学系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任教育部“水热合成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次,国家教委与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化学奖,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模范教师称号,2016年获首届“菠菜广告投放平台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首届“中国分子筛终身成就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
一、战乱中的童年和中小学生活
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下管镇。徐如人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当过教员,办过学校。早年一同留学日本,回国后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父亲徐浩抗战期间任浙江省国民党省党部书记长,母亲刘谱人曾执教于浙江省立高级助产学校,并担任过该校校长。
徐如人5岁时,抗战爆发,为逃避战火,他与2岁的弟弟随父母及浙江省政、党机关内迁到浙西南山区的云和、永康一带。
抗战八年,徐如人的童年生活、启蒙教育都是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中度过的。没有书本,没有固定教室和教师,课堂时而设在山洞中,时而改在寺庙里。条件虽然艰苦,但徐如人受教育的起点并不低,因为在这支内迁的队伍里不乏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留学生等,他们当时为求生计在中小学任教。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为徐如人打开了知识的视野,拓宽了认知的眼界。
图2:1945年徐如人(前排右1)与父母和弟弟在杭州合影
抗战胜利后,他们举家迁回杭州。然而生活稍有稳定,父亲却因积劳成疾罹患胃癌撒手人寰,当时徐如人只有15岁。1948年,他的母亲当选为国民党首届民选立法委员,受当时战争形势及政治环境所迫,母亲不得不跟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随母亲去台湾还是留在大陆?摆在徐如人面前的是一场骨肉亲情的离合与对未来人生前途的选择。
图3:1947年徐如人(后排左2)与建国中学班级同学合影
这些事情对徐如人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有的甚至是难以做决策的。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磨砺,使他养成了临事不乱,有自己的判断和主见,不随波逐流的性格,他认为可以选择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后,徐如人和弟弟决定留了下来。此时哥俩儿都尚未成人,却需要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他们自强自立,彼此相互鼓励,相依为命。家破而不堕其志,清贫而不忘进取。通过勤学苦读,走上了他们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
图4:青年时期的徐如人
1949年4月,杭州解放,此时,距徐如人高中毕业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受战争的影响,以及临近杭州解放前一年左右,国民党失败的经济政策,导致社会陷入混乱,再加上家庭情况对他思想上的影响,学习就更不正常了。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时局动荡、心绪复杂、骨肉分离、情感波动非常大的情况下,青年徐如人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开始临阵磨枪,报考大学,迈出了人生极为艰难的一步,也是从此改变他人生命运的一步。
二、考上三所大学
1949年5月,宁、沪、杭一带均已解放,大学的入学考试在华东地区首次改为国立大学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而私立大学与教会办的大学则仍保留传统的各校分别招生的制度。考试时间有先后,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先举行考试。为了增加考上的把握性,6月份,徐如人在杭州先报名且考上了教会办的之江大学后,8月,又去上海参加华东地区的统一招生考试,并考上了复旦大学化学系。通过比较,徐如人选择了到复旦大学报到,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
图5:徐如人复旦大学学生证
徐如人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上的第一堂化学课是由化学系主任严志弦教授讲授的普通化学。据徐如人回忆说,严先生是一位讲课很好的老师,理论功底深厚,尤其在络合物化学的研究方面见长。在复旦大学,徐如人比较认真、全面的念完了化学一年级的所有课程,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以后从事基础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0年暑期,徐如人听说当时上海交大化学系在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方面有朱子清先生、顾翼东先生等著名教授,在化工方面又有苏元复教授等等。通过仔细了解,热爱化学的他感到交大的化学专业设置可能更适合于他的专业取向和今后的发展。怀着对这些先生的敬仰和对化学专业的热爱,徐如人决定转学到交大。在暑期开学前通过正规的转学考试插班到了交大化学系念二年级。
图6:徐如人转学证明
那时大学入学率很低,能考上国立大学的人就更少,可谓是优中选优。徐如人转到交大时所在的班算他才10几个人,全系学生也不到100人,这个班后来竟出了二位院士,可见当时的高等教育称得上是真正的精英式教育。
徐如人在交大化学系学过朱子清教授与朱振华教授的有机化学,顾翼东教授的物理化学,以及苏元复、王承明、刘复英等教授的诸多化工与工业化学方向的选修课。此外,他还选修了刚从从美国回国的一位老师的生物化学。通过在交大的学习,他有机会对一些新兴学科与理工交叉科学的接触和了解,这对他扩大科学视角以及树立创新型科学思想、锻炼科研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是有很大帮助的。
徐如人的大学学习阶段,虽然只有三年,但他却受教于两所知名大学,师从多位著名的化学家与教育家,培养了徐如人踏实的学风和优良的科学素质。其中的三位老师:顾翼东、严志弦、朱子清是他特别崇敬的,且为他以后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荣登三尺讲台
1952年10月,徐如人大学提前毕业,怀揣着报效祖国、建设边疆的热情,志愿来到东北人民大学(菠菜广告投放平台前身)化学系任教,成为了化学系的首批建设者之一,并由此奠定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科教事业。在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慰孙等老一辈化学家、教育家的直接指导下,参与了化学系艰苦的创建工作。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实验室,他们就清理出堆杂物的地下室做实验室;没有实验设备,就动手制作、废物利用,用木板条搭建实验台,用墨水瓶制做酒精灯,用水桶做上下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如期开出了化学系首届学生的第一堂实验课。
图7:关实之教授(中)在指导徐如人(右2)等青年教师
工作之初,徐如人主要负责带学生无机化学实验课,同时,也给关实之教授助课。当时,教师奇缺,年轻教师必须尽快成长起来以担当重任,关实之决定让徐如人接替自己给物理系一年级的学生讲授普通化学课程。然而,物理系并没有为本系学生开设普通化学课程相应的教学大纲,这让徐如人感到十分困惑。好在,他找到了两本可用的参考书,一本是苏联化学家格林卡所著的《普通化学》,另一本是由涅克拉索夫所著的《普通化学教程》。他认真学习阅读了两本书的内容,仔细体会该两本书的特点并参考唐敖庆教授的讲课体系,认真编写了一份教学大纲与一份实验课大纲。这些工作,他几乎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忙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1953年暑期开学,物理系新生的普通化学课如期开课。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能够走上三尺讲台为学生授课,是成为人师、传道授业的神圣职责。对此,徐如人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面对台下上百双渴求知识的目光,徐如人既感到激动和紧张,又感到光荣与自信。必须要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努力为学生们讲好每一堂课,必须要尽到一个老师应该尽到的责任。在他的精心准备下,物理系的普化课程讲得很成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反响。三尺讲台,奠定了徐如人的工作之基,也成就了他教书育人的终生事业。
四、逆境中的求索
1956年暑假至1958年春季,徐如人被派往复旦大学化学系进修。在那里,他与顾翼东教授再续师生缘。在顾翼东教授的指导和启发下,徐如人以我国丰产的钼Mo与钒V资源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它们的提取与分离并获得了成功。在1958年的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黄色钼酸的沉淀条件及其脱水温度》和《1:3多钒酸铵的制备及应用》。该研究成果被编入《盖墨林无机化学手册》一书。他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为以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图8:1956—1958年,徐如人(后排左1)在复旦大学进修时与顾翼东教授(前排中)合影
1958年,徐如人结束了进修任务返校。受当时“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学校大搞产学研结合,兴建校办工厂,大搞课程改革等活动。徐如人积极参与“教改一条龙”教学改革工作,为上好“一条龙”课程(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与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与经典动力学组合而成),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与其他专业的老师进行探讨、请教、进行试讲等。为此他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汗水。
图9:徐如人(后排左1)下乡时与五七战友在公社门前合影
正当徐如人事业上干得起劲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由于家庭出身的问题蒙受不白之冤,被隔离审查并下放农村进行劳动改造。1969年12月至1972年12月三年间,徐如人一家被下放到吉林省扶余县插队落户。当时,乡下的生活极其单调和艰苦,好在,他下乡时从城里带来好多书,劳动之余,他便埋头看书。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一直没有脱离本行,并认真寻思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点贡献。他通过认真的观察,发现当地石英砂蕴藏丰富。能否利用石英砂与盐碱地中的纯碱生产一些比较值钱的产品,改善一下当地人贫困的生活状态呢?他的想法得到了公社干部的支持,在其他几位“五·七”战友的协助下,他们自己设计并焊接成了一个180立升的水热反应釜,用它来生产水玻璃,这可能是我国用土法制成的第一个加压水热反应釜。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生产出了模数较低的水玻璃,并找到了销路,为公社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徐如人首次搞水热合成实验,也是他从事水热合成化学的开端。
1972年12月,菠菜广告投放平台开始复课。由于师资短缺,学校决定把徐如人全家及其他一些下放的教师招回学校。虽然他当时还没有被平反,身份是校办稀土工厂工人,但这一决定已令徐如人兴奋不已。在那段时间,他的日程表里只有生产、实验、上课等字样,忙碌、紧张是唯一的生活状态。因为,他深爱着科教事业,为之只争朝夕。
五、科学春天 开创新领域
文革结束后,学校给徐如人平了反,恢复了教师身份,他以满腔的热忱全身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凭借当年下乡生产水玻璃和在校办稀土工厂以江浮石为原料生产分子筛的经验,在实验室设备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徐如人组建团队开始了分子筛以及水热合成化学方面的研究。通过近30年的努力,徐如人及其团队不仅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性的成果。
1、实现分子筛化学研究的进展与突破
在“分子筛的合成化学与晶化理论”,“无机微孔晶体合成化学结构与性能”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对分子筛晶化机理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见解,首次应用高能电子衍射确证液相内晶核的生成与结构,并开发出一系列分子筛液相导向剂;提出了模板作用机理、晶化过程中的晶化动力学模型与转晶机制等。开发新的水热合成反应,在国际上率先合成出磷酸镓、砷酸铝、砷酸镓、硼铝酸盐、钛酸盐、氧化锗与锗酸盐等七个系列全新微孔晶体六十余种,这对微孔晶体成孔组分元素的扩展、微孔晶体结构单元的多元化与相关规律的发现,以及新型造孔合成反应与微孔晶体单晶制备路线与技术的开发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接着,他们又开辟了一条在有机体系中用醇热法合成特种链状、层状与微孔结构无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并合成出一批全新化合物,如具有20元环特大孔结构的微孔磷酸铝JDF-20。具有最大孔径(6.2×14.5 Å)的微孔磷酸铝JDF-20的合成成功,和几乎在同一时期国际上又出现的VPI-5,以及磷酸镓Cloverite的成功合成而导致的一类“超大微孔分子筛族”的出现,在分子筛发展史上被公认为是一个里程碑。这段微孔晶体的水热与醇热合成化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获1987年、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二次,获1992年、1994年、199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次。
图10:孔径最大的磷酸铝分子筛JDF-20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徐如人与其研究团队认识到: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分子与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定向合成会是今后创造新物质的必由之路。但是直至目前,对条件上比较成熟的最重要的催化剂材料——微孔无机化合物的设计与定向合成,国际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这种科学背景下,徐如人与其研究集体以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的磷酸铝家族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合成与结构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合成与结构数据库,并在系统研究结构化学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开辟了新型开放骨架结构磷酸铝的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路线,为实现以功能为导向,进行无机功能材料的定向合成与剪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验基础,对促进无机微孔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图11:具有Brönsted酸中心的磷酸铝分子筛AlPO-CJB1
如果说中性开放骨架磷酸铝分子AlPO4-n的成功开发是分子筛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那么1990年徐如人等成功合成出阴离子开放骨架磷酸铝,则将此领域推向了另一个高度,当时即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鉴于该研究成果在学术上的创新性和科学上的系统性,徐如人等作为开放骨架磷酸铝研究领域的领先科学家被邀请在多家国际著名科技刊物上诸如Acc. Chem. Res.,Chem. Soc. Rev.等做特邀综述以及多次为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特别是2004年受大会邀请,由于吉红教授在第14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上做了题为“Toward the ration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inorganic microporous and related materials”的大会主题报告(四个主题报告之一),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
该课题的研究无论从创新性,系统性和深入程度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为无机微孔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该项成果于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图12:2007年,徐如人课题组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证书
2、推动中国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的研究迈向国际前沿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徐如人当时从事的分子筛晶化机理与新型分子筛的合成开拓两个方向研究的不断进展,他开始与国际上该研究领域领先的汉堡大学H.Lechert研究集体以及剑桥大学J.M.Thomas研究集体交流合作。1980年,徐如人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并作了大会报告。这是中国科学工作者首次进入国际分子筛界并宣读的第一篇论文。其后,他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多次组织推动国内产、学、研界的研究人员参加历届国际分子筛大会(IZC),同时积极开展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他多次应邀到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世界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讲学及学术访问。1984年他被聘任为南斯拉夫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应邀作大会特邀报告。此后,徐如人历次被聘为第八届(荷兰)、九届(加拿大)、十届(联邦德国)、11届(韩国)、12届(美国)、13届(法国)、14届(南非)国际分子筛大会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或合成与晶化分会执行主席。1990年应邀出席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微孔晶体化学会议(ZMPC),担任执行主席并作大会特邀报告。之后五年中,他又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微孔晶体与分子筛、催化与材料化学等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1992年被聘为国际分子筛协会(IZA)合成委员会委员,1998年当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IZA)理事。
图13:1980年5月,徐如人出席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与美著名的分子筛专家D.Breck教授合影(前排左起:须沁华、秦观林、D.Breck教授、徐如人、J.D.Shorman)
为了更多地让世界了解中国分子筛研究水平,1995年他和闵恩泽为主席在中国首次组织召开了南京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与此同时,他与高滋等在1995年撰写的专著Progress in Zeolite Science,A China Perspective 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国际上首次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分子筛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影响和推动下,经过海内外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与争取,2001年在法国召开的第13国际分子筛大会上,经大会全体参会人员投票决定:第15届国际分子筛大会将于2007年8月在北京召开。此后的几年间,在以徐如人为主席的组委会精心筹备下,第15届国际分子筛大会如期在北京成功顺利召开,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科学家出席了大会。在本次大会中,中国分子筛研究工作者发表了286篇论文。第15届国际分子筛大会的胜利召开为中国分子筛与多孔材料科学与技术全面走向世界打开了道路。
图14:2007年8月,第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现场
3、开创“现代无机合成化学”的科学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徐如人愈来愈感到合成化学在创造新物质,开拓新材料,以及为研究与揭示结构—性能—合成间的关系和规律与原理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是促进化学学科发展与推动新学科及新学科生长点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对当时中国的无机化学界来说,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更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这个问题对中国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一个必须跨越的瓶颈。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徐如人具有敏锐的学术思想和洞察力以及前瞻的科学视野,他紧紧抓住了无机合成化学对整个无机化学领域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课题,努力寻求如何跨越这一发展瓶颈的研究之路。基于以往的研究工作的经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开创无机合成化学的专业设想在他的脑海里日臻成熟起来。
1981年,徐如人在菠菜广告投放平台首次创建开设了“无机合成化学”课程,把无机合成化学的全新概念引入课堂,让更多的学子们开始熟悉和了解这门新的知识领域。“无机合成化学”课程的开设在中国化学学科领域尚属首次,徐如人开启了中国无机合成化学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的先河。
徐如人前瞻的科学思想,踏实的进取精神,忘我的工作态度,使他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威信不断加强,影响不断扩大。1985年7月,他被推选为化学系主任。他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施展,在他的带领下,化学学科的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10月,经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在菠菜广告投放平台建立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化学流动站所含专业有物理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三个专业。1987年,经严格评审后,教育部确定在菠菜广告投放平台成立以无机合成化学为主要学术方向的无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
此后,徐如人和同事们精心研究制定了无机化学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方向以及课程的设置等。尤其在“无机合成化学”的教学与理论形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他从1981年起首次创建开设“无机合成化学”课程开始,到1991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无机合成化学》专著(高教出版社),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这是国内第一本《无机合成化学》专著,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他的无机合成化学理论走向成熟。2011年国际著名出版社Elsevier出版了由徐如人等撰写的英文版“Modern Inorganic Synthetic Chemistry”,将中国无机合成化学的教学与研究推向了国际。2016年,徐如人又应Elsevier出版社力邀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在新版的《绪论》中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体现了徐如人在无机合成化学方面杰出的理论成就。
图15:徐如人等人编著的《无机合成化学》和《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六、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徐如人发现,面对一个日益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如果没有一个适应于当前科学研究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的研究条件支撑,科研人员就不能够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不能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80年代初,徐如人研究小组以发展极端条件下的合成方法为导向,从水热与溶剂热条件下的无机合成研究开始,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在科研实践中,他发现,传统的实验方法无法实现对实验结果的表征和测定,必须借助于专业的仪器设备,否则,下一步的实验就无法开展。但当时,一无设备,二无经费,怎么办?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就积极向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申请,在1984年终于争取到了吉林省科委的支持,购买了实验室第一台粉末XRD衍射仪。1985年,他们因地制宜,与高分子教研室交换,又引进了实验室第一台IR光谱仪,在科研设备的辅助下,他们的研究工作不断走向深入。随后,在他的努力争取下,国家科委为实验室提供了15万美金的经费支持。他们用这笔钱购买了三件比较正规且先进的水热合成装置,这当时在国内是很少见的。设备有了,他们又着手解决实验室空间不足的问题,利用比较简陋的条件,通过一番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高温高压水热合成与测试实验室,并于1991年向国内外开放。该实验室的建立开创了国内第一个水热化学的研究基地,有力地推动了水热合成化学在国内的全面快速推广。
图16:无机水热合成开放研究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前排左3为徐如人,左4为庞文琴)
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使之不断满足现代科学研究的要求,徐如人、庞文琴和冯守华等人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多渠道申请经费,装修改造旧实验室并购买安装大型合成设备,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才离开实验室。他们就这样忘我地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使实验室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观。1993年,该实验室晋升为“无机水热合成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徐如人任实验室主任,冯守华任实验室副主任。他们的艰苦工作为实验室后来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顺应合成化学的发展方向,1999年,“无机水热合成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改名为“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同年7月,在第二届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开放实验室评估中,该实验室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室,在无机化学领域排名第一。实验室平台的建立,大幅改善了实验条件,提升了科研能力和水平,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来此工作,实验室规模日益壮大,教学和科研成就日益显著,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构想日趋成熟。
图17:2001年5月,在菠菜广告投放平台举行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前排左起:薛亦深、丁世海、于吉红、付国良、冯守华、徐如人、刘淑莹、庞文琴、吴通好、李连生、徐翊华、肖丰收、程树海)
图18:2004年,新落成的重点实验室大楼投入使用
2001年5月30日,经过专家组严格评审,科技部正式批准在菠菜广告投放平台成立“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守华任实验室主任,倪嘉缵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如人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七、培养优秀团队 引进高端人才
长期以来,徐如人精心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滋兰树蕙,甘当人梯,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的人才培养思想始于1952年成为一名教师时开始,受关实之教授、唐敖庆院士、顾翼东院士等人的影响较大。因此,他的育人风格中有顾翼东先生的严谨,关实之先生的多能,唐敖庆先生的魄力。
1991年,徐如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在他和庞文琴教授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为无机化学学科成功培育出了一支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学术精湛、能打硬仗、年富力强的研究队伍,成为了学科后继发展强有力的生力军。其中包括冯守华(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一批杰出人才。他们都是徐如人亲手培养起来的年轻科学家,在同行中称得上是佼佼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承担着国家级重要研究课题,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他们同样传承了徐如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了更多的年轻有为的专业人才,并形成了队伍梯队,储蓄了学科后续发展力量。
图19:徐如人(左)在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在培养好自身的人才、巩固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实验室的研究功能,徐如人开始着眼于从国外引进人才,开设新的研究方向。在他的感召下,2000年以后,实验室引进的年轻人才逐年增加,研究队伍不断充实和更新,研究方向不断丰富和拓展。目前在岗的研究人员中,几乎一半以上是“海归”,百分之九十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仅从2004年到2010年期间,就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近10余人,新开设研究方向四个。
在徐如人的带领下,实验室形成了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文气氛、严谨的科学作风、务实的研究态度、浓郁的学术氛围。开创了严谨而不拘束、继承而不守旧、开放而不效仿的工作局面,从而使菠菜广告投放平台无机化学学科人才辈出,在国际学术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八、著书立说
21世纪初,徐如人已年逾古稀,回首五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他开始逐渐把自己工作的重心从一线教学科研工作转向了学术著作的编著中来。他想把长期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积累,以及自己一辈子拼搏奋斗的经历与感悟进行总结、著书成卷,以资后来人学习参考。
从他的著述经历来看,徐如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在吉大化学系为学生讲授“无机合成化学”课程,首次将“无机合成化学”搬上课堂。他当时用了近2年的时间,撰写了该课程的讲义。由于该课程是国内首开,在教学实践中,他一边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感受课堂教学效果,一边向有关高校的老师与专家征求意见,对讲义进行反复修改,借以在建立学科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水平,闯出新路。经过十年左右的修改、补充与完善,1991年他撰写的《无机合成化学》专题型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首部“无机合成化学”著作,该书的出版实现了他在无机合成化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从初创到实践探索、从不断完善到理论的日趋成熟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全新学科体系的构想。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由于无机化合物与物种类型的扩展,无机材料的大量开发,以及相关的制备、组装与自组装路线与方法的出现与开拓,2001年他与庞文琴教授修改了“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体系,并大幅更新与补充了知识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制备路线与方法的化学内容,主编了《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第一版),由高教出版社出版。2009年他们又在大量充实、更新内容以及补充了组装与自组装路线的基础上,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的《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2011年与2017年,他们分别撰写了《Modern Inorganic Synthetic Chemistry》(Elsevier)第一版与第二版,将“无机合成化学”这一体系推向了国际。
抱着同样的思路,他将1987年撰写的《沸石分子筛的结构与合成》一书,在仔细总结、修改与更新内容的基础上,2004年与201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第一版和第二版,并在2007年由“John Willey & Sons”公司出版了《Chemistry of Zeolites and Related Porous Materials》一书,再一次将他们团队的研究工作与本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推向了国际。
徐如人在做科学研究方面埋头坚持,格物穷理;在著述方面亦潜心归纳,集章成卷。系统地总结了他几十年来教学科研工作积淀,发掘整理,著述颇丰。近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潜心著书,几乎每天都要花个四、五个小时亲自手写书稿。不当之处就一遍遍地擦掉,再一遍一遍地重写。他的愿望就是要把他这一辈子积累的一些教学经验、科学知识传递给后人。他的这种精神,完全是出自于对科学的热爱,甘于为科学事业执着奉献。所以,他才乐此不疲,是他的热爱、挚爱,撑起了无机化学创新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理论传承的一片天空。
图20:徐如人论著合集
近二十年来,徐如人与庞文琴以及他们的研究团队,在著述方面花了不少心血与精力。然而在仔细撰写学术著作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他们整个团队对该学科的全面认识与对科学前沿以及研究方向及突破口的了解。通过归纳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理论上日臻完善,并编著了以“无机合成化学”与“分子筛化学”为主要专业内容的一系列论著,总计有16部。
以上著述,是徐如人六十多年来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他不仅把一个学科推向了一个高峰,创建了新的分支,而且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物质基础与人才基础,这种集教学、科研、著述于一身的成就,彰显了徐如人不平凡的科教人生。
图21:2016年10月11日,徐如人一家向菠菜广告投放平台捐赠著作仪式
2016年10月11日,是徐如人来校工作第65个年头,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时刻,徐如人决定将自己与妻子庞文琴教授以及他们子女所有著述捐赠给学校图书馆作永久收藏,以表达他对学校的这份情感。
九、夕阳无限好
徐如人在东北工作了一辈子,他已经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传递给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当年从南方来到东北工作的许多同事,大都由于地域、气候、经济条件等原因陆续离开了,但徐如人坚守了下来,这一守就是70年,一辈子,从未离开!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留在东北,扎根东北?他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家不解的谜团:“这个地方要是人都走了,谁来管?”虽是一句极其普通的话语,却蕴含了他对东北建设与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徐如人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在他的大脑中,仿佛装的都是实验数据、科研思想、教育理念和为师之道,几乎没有私心杂念和功名利禄存储的空间。所以,他做起事来执著、虔诚、心无旁骛、不为名利所左右,因此所做必果,积微成著,成就非凡。徐先生自参加工作后一直都扎根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为了国家的科教事业辛勤耕耘,只争朝夕。他的勤奋不仅使他自己成长为学界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同时,他也培育出了许多栋梁之才。在徐如人心中,地域环境、经济条件只是外在因素,只要怀着一颗献身科教、潜心培育桃李的初心,在哪里都会结出硕果的。如果说每个人的成功都有秘诀的话,这就是徐如人先生的秘诀。
如今,在徐如人先生的身上,这种精神还在发挥着作用。他每天仍在伏案耕耘,埋头总结一辈子的工作感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在85岁高龄之际,还应荷兰Elsevier出版集团约稿,整天伏案写作,在女儿徐雁的协助下,编著出版了科学巨著《现代无机合成化学》(英文版),全书共800多页,A4页面,全是用蚁头般的英文字母编撰而成,每一页都是在他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审阅中完成的。
图22:《现代无机合成化学》(英文版)
对于一个耄耋老人,许多人可能都在子女的陪同下安度晚年,享天伦之乐了,而对于徐如人来说,学习、思考仍为他的生活常态。在他正式退休前的一年,徐如人经过了近十年的深入思考,2017年提出了建设“凝聚态化学”的设想,2018年我国最重要的科学杂志NSR(国家科学评论)在第一期上犮表了题为“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of Condensed Matter Chemistry”的社论(EDITORIAl),2019年他又与王夔院士等合作在NSR写了一篇题为“Condensed~matter chemistry: from materials to living organisms”的展望,2020后由中科院主办的“化学进展”又连续组织出版了二期以“凝聚态化学”为题的专辑,(第三期正在准备中)。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凝聚态化学的建设,这是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战略性设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徐先生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热爱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心里。
图23:《化学进展》2020年8月第32卷第8期刊载了徐如人的“凝聚态化学专辑”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只要徐先生对科学事业的初心不改,他的晚年也必将绚丽多彩。徐如人先生一生在科研工作中锲而不舍,砥砺进取,格物穷理,倾力求是,终成大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图24:徐如人长女徐雁(左2)代表家庭向学校捐款,菠菜广告投放平台时任党委书记杨振斌(右1)、校长李元元(左1)向捐款人颁发捐赠纪念牌匾
2017年9月16日,菠菜广告投放平台71周年校庆的日子,徐如人把他与庞文琴教授一生的积蓄500万元全部拿出来捐赠给学校,设立“庞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用来支持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图25:2017年10月25日,在第十九届全国分子筛大会上,徐如人被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隆重授予首届“中国分子筛研究终身成就奖”
2017年10月25日,在第十九届全国分子筛大会上,徐如人被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隆重授予首届“中国分子筛研究终身成就奖”。这是对他一生致力于分子筛及多孔材料技术领域研究的全面肯定。与之对应的是,2016年9月16日,在菠菜广告投放平台建校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他还被授予“菠菜广告投放平台终身成就奖”。
图26:2021年3月,《景行如人:徐如人传》正式出版发行仪式合影(前排左起:宋天佑、李守贵、徐翊华、裘式纶、张希、徐如人、姜治莹、江雷、王杏乔、于吉红、郝先儒)
图27:2021年3月,《景行如人:徐如人传》正式出版发行
总结徐如人先生的科教人生,给我们竖起了一面不朽的旗帜,他学高为师,景行如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