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钟(1929.12-2013.2),天津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化学家,教育家。

图1:孙家钟院士

1935年—1941年就读于南开小学、培才小学、耀华小学。1941年进入天津耀华中学读书。1947年9月考入私立津沽大学(河北大学前身)机械工程系。1948年9月报考燕京大学,于1949年3月进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学习。1952年暑期毕业, 9月分配到鞍山钢铁公司工作,11月调到东北人民大学(菠菜广告投放平台前身)工作,参与创建了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1956年—1978年任菠菜广告投放平台讲师、副教授、教授。1978年—1990年任菠菜广告投放平台理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0年7月1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更名为院士)。1993年任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菠菜广告投放平台)主任。孙家钟从事理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在分子间相互作用、配位场理论方法、多重散射Xα自洽场理论方法、约化密度矩阵、量子化学多体理论、高分子固化理论和标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82年,《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孙家钟为第二完成人,唐敖庆教授为第一完成人)。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2013年2月24日,孙家钟因病于长春逝世,享年84岁。

一、多才上进的乐观少年

1929年12月7日,孙家钟出生于天津租界的一个儒商之家,书香门第,童年时家境比较殷实。父亲是家中长子,精通外语,在天津的银行和外贸公司做翻译工作。母亲是大家闺秀,师范学校毕业,当过小学教员。

图2:童年的孙家钟(左2)

孙家钟天资聪颖,许多东西一学就会,无师自通,富有想象力,经常有奇思妙想,对一些好奇的事情特别爱刨根问底。他在学习方面从来不让父母操心,写字方正工整、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是班级同学中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深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受父亲的影响,孙家钟从小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少年时的孙家钟是个乐观、有主见、不循规蹈矩的孩子,尤其喜欢唱歌,经常在大人们面前表演,从不怯场。20世纪30年代末,天津发了一场大水,损失惨重,再加上当时战乱频发,使当地居民生活苦不堪言,这种情况也极大地影响了孙家钟一家的生活。就是在这种困苦的环境下,孙家钟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苦中取乐。

1935年,孙家钟就读于南开小学,学习成绩一向很好。1937年读小学三年级时,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天津失守,日军的疯狂轰炸使南开小学毁于战火。不得已,孙家钟转学至天津培才小学。1940年,在小学还差一年毕业时,受战争影响,孙家钟又转学到天津耀华小学,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可谓学业断续,颠沛流离,在孙家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1941年,孙家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市著名的中学——耀华中学。抗战期间,学校号召师生不买日货,抵制奴化教育,永不当亡国奴。孙家钟在抵制日寇的环境中成长,让他过早地成熟起来,立志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于是更加刻苦学习,各科成绩都很优秀。1947年7月,孙家钟在耀华中学毕业,他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秉承着耀华中学“尚勤尚朴,惟忠惟诚”的校训,塑造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

二、考取名校 知遇名师

1947年7月,孙家钟从天津耀华中学毕业后,开始参加高考,并考入私立津沽大学(河北大学前身)机械工程系。9月,孙家钟进入津沽大学学习。当时,国内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受战争的影响,加之孙家钟不太喜欢所学的专业,学习兴趣不高,于是就以生病为由在家复习,准备重新考学。

图3:孙家钟的燕京大学新生报到表

1948年9月,孙家钟报考了燕京大学并被顺利录取,于1949年3月进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学习。在这里,他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立志投身于化学研究。

当时的燕京大学化学系主任是蔡镏生教授(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195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系外籍教师有威尔逊(S.D. Wilson,有机化学)、窦威廉(W.H. Adolph,生物化学)等人,还有很多从英国、美国学成回国的中国学者任教,可谓师资力量雄厚。燕京大学化学系有一座三层的化学楼,内有百人大教室,也有几十人的小教室;拥有本科基础课的大实验室,也有教师、研究生用的小实验室;还有图书阅览室,世界化学期刊、工具书等一应俱全。学校教学基本用英文教材,写报告是英文的,考试试题是英文的,校园内张贴的海报也是英文的,因此,燕京大学学生的英文水平都比较高。

孙家钟在燕京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逐渐与蔡镏生教授熟悉起来,他被蔡镏生教授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科研水平所折服。他时常向蔡镏生教授请教物理化学问题,每次,都得到了蔡教授耐心、专业的解答。对于孙家钟的勤学好问,蔡镏生教授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看好这个年轻后生,认为孙家钟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化学研究的好苗子。从此,他们交往甚厚。有了蔡教授的指导和点拨,孙家钟对化学愈加感兴趣,并立志要一辈子研究化学。

1952年,孙家钟大学毕业,当时正值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化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孙家钟成为了燕京大学化学系最后一届毕业生。但正是在燕京大学化学系的学习经历,为孙家钟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唐敖庆院士的得意门生

1952年,孙家钟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兴的东北工业基地,投身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中来。他被分配到鞍山钢铁公司工作,成为一名技术工人。与此同时,蔡镏生教授也奉命来到长春,带领同期来的一班人创建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建系初期,人才特别缺乏,蔡镏生教授想到刚毕业的孙家钟,于是向上级部门申请把孙家钟从鞍山钢铁公司调到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

孙家钟来到长春后,在蔡馏生教授、唐敖庆教授等人的带领下,参与了化学系的创建工作,成为了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的首批建设者之一。孙家钟为此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能够和他所景仰的蔡镏生教授一起工作,并从事他所喜爱的化学事业。更令他感到幸运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唐敖庆教授,从此与唐敖庆教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当时,孙家钟与唐敖庆教授在同一个办公室,给唐教授做“物质结构”课程的助教。在建系初期,唐教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个人先后主讲了十几门课。但唐教授上课从不带教案,记忆力惊人,只用几根粉笔,就能准确清晰地推导出一个又一个复杂的化学公式,让学生听了兴趣盎然、心驰神往。其独特的授课风格、渊博的知识和充沛的精力使孙家钟深为叹服。他决心以唐敖庆教授为榜样,苦练教学本领,成为一名好老师。为增加知识量,他开始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埋头于书山之中,啃了一本又一本,衣带渐宽终不悔。唐敖庆教授发现后,肯定了他的刻苦精神,然后认真严肃地对他说:“读书有两种态度:一种人是‘躺在’书上读书,作者怎么说,他就跟着跑,完全听凭别人牵着鼻子走;另一种人是‘站在’书上读,作者讲得对就听,讲得不够清楚要敢于和作者争论,找到他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了。两种人相比,后一种人不仅吸取了前人的成果,还看到了一片又一片未被开垦的荒原。”唐敖庆教授的话,深深印在了孙家钟的脑海里,从此他不再死读书,而是学会了“站在”书上读。

图4:孙家钟在给学生上课

两年后,在唐敖庆教授的亲自讲授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孙家钟于1954年开始走上大课讲台,讲授了第一门课“物质结构”。由于酷似唐老师的授课风格,大家都称他得到了唐敖庆教授的“真传”。但他自己仍旧严谨谦虚,不断总结授课方法、丰富教案内容,务使教学精益求精。

唐敖庆教授曾说:“要想当一名称职的老师,你的知识水平一定要比讲课所需要的水平高两个层次!教好一门课不容易,要不断深造提高,只有站在高层次上讲课才能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收益。”他还经常叮嘱孙家钟:“同样一门课,今年讲的比去年讲的一定要有所更新,科研领域新的生长点非常多,老师不能总拿一份讲稿年年讲,一定要及时地把最新成果引入教材,这也是衡量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低与否的标志”。多年以后,孙家钟仍然对唐敖庆教授的教诲记忆犹新,并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践行。

图5:孙家钟(左2)等人与唐敖庆教授(右1)交流

化学系创建不久,唐敖庆教授决定招收研究生,孙家钟等几位年轻的助教有幸成为了他的第一批学生。按照唐敖庆教授的要求,孙家钟等人认真研读他布置的专业书籍,并按时参加小组会讨论,汇报读书体会、收获和遇到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唐教授以清晰的思路,提纲挈领,一一解答。孙家钟从唐老师那里学到的不只是渊博的知识,还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那以后,孙家钟不断从唐敖庆教授那里得到许多真传,学到很多真学问,为他以后从事理论化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图6:唐敖庆教授(中)与孙家钟(左)、江元生(右)研讨

孙家钟在唐敖庆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理论化学科研工作。除了备课、上课外,孙家钟夜以继日的攻读学术专著。他发现,即使最享盛名的科学家的著作也是存在瑕疵的,总有一些留待后人探索、加以完善、突破的地方。受唐敖庆教授的启发,孙家钟不再是只读书,而是从课题出发、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有一次,唐敖庆教授把一个讨论有机分子同系物链长的科研课题交给了孙家钟。这个课题因有了唐敖庆教授的“模式”,进展得很顺利,并很快产出了成果。1956年,孙家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直链分子平均长度的一般公式》。在此基础上,不久后他又发表了第二篇论文《直链分子平均长度的一般公式和平均半径》。自此,孙家钟开启了他的教学与科研的新篇章,逐渐成为化学系教学效果优良、科学研究成绩显著的优秀青年教师。

图7:孙家钟的科研笔记

孙家钟不只在化学专业的教学研究见长,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基础也很扎实。他深知理论化学研究必须依赖于扎实的数理基础,所以,他数理兼修,且皆有所为。其中,在物理方面他掌握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固体物理等;在数学方面他掌握了数学分析、微分方程、实变复变函数、高等代数、群论等。最终,他做到数理化交叉融合,为研究工作的深入打下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孙家钟在教学和科研上迅速成长,被菠菜广告投放平台列为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1963年破格提拔为副教授,成为化学系第一个晋升副教授的青年教师。

图8:1965年,唐敖庆与物质结构讨论班学员合影(左起:古正,孙家钟,刘若庄,张乾二,唐敖庆,戴树珊,邓从豪,江元生,鄢国森)

图9:全国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1965年)成员在30年后的合影(左起:江元生、邓从豪、孙家钟、唐敖庆、张乾二、刘若庄、戴树珊、鄢国森)

1963年8月,为了推进我国物质结构研究,培养高层次理论化学研究人才,教育部委托唐敖庆教授在菠菜广告投放平台举办了为期两年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该讨论班由孙家钟、邓从豪、刘若庄、张乾二、鄢国森、戴树珊、江元生和古正8名正式学员和31名旁听生构成。孙家钟积极参加并协助唐敖庆教授组织安排讨论班的各项工作,从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以致后来成为著名的“唐门八大弟子”之一。在讨论班上,唐敖庆教授主讲量子化学方面的系列课程,并带领学员开展配位场理论方法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从连续群到点群的不可约张量方法,从而统一了配位场理论的各种方案,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位场理论。

图10:理论化学研究所教师合影(前排右3为孙家钟)

1978年,孙家钟被评为教授。当时的菠菜广告投放平台理论化学研究在全国举足轻重,声名显赫,这更坚定了他一生孜孜不倦研究理论化学的决心和信心。

四、中国理论化学奠基人之一

孙家钟在60年代开始研究李群、李代数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和配位场理论。70年代以后的研究课题有:分子间相互作用;多重散射Xα自洽场理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理论;李群、李代数和量子化学中的多体问题;二阶约化密度矩阵理论;高分子固化理论和标度研究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共发表150余篇论文。他作为主编,出版了学术专著《量子化学中的不可约张量方法》和《定性分子轨道理论》,他还是《配位场理论方法》《配位场理论方法补编》和《约化密度矩阵引论》等学术专著的主要作者之一,并完成上述两部配位场理论专著英文版的全部翻译工作。

60年代中期,孙家钟参加了唐敖庆教授领导的配位场理论研究,他们将参数拟合方法与Hartree-Fock方程相结合,发展成一种从头计算的理论方法并得到应用。1966年,孙家钟随唐敖庆教授出席北京暑期国际物理讨论会,他们的配位场理论研究成果被大会评为十项优秀成果之一,讨论会认为:“该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配位场理论,为发展化学工业催化剂和受激光发射等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70年代到80年代初,唐敖庆和孙家钟等人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2年以后,孙家钟和他的研究集体仍然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主要贡献是将参数拟合方法发展成为新的多体理论,并得到实际应用。提出适用于铁族原子络合物的新的中间场计算方案;将分子不可约张量方法延拓到二十面体群的对称性,并首次引入准自旋的概念,使矩阵元的计算进一步得到简化,概括了著名的补态原理;对我国丰产的稀土离子晶体成功地进行了能谱的理论分析;对过渡金属络合物进行了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的理论计算。1985年,法国著名配位场理论专家开布勒评论近年来国际配位场理论研究在五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有三个方面列举了唐敖庆和孙家钟等人在80年代的研究成果,并誉为“中国学派”。

图11:孙家钟、张乾二、鄢国森在巴黎进行学术交流

孙家钟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即范德华引力)的研究,应用了双中心球坐标展开公式和三维旋转群的表示理论,分别得到对称陀螺分子和非对称陀螺分子的取向作用力、诱导力和色散力,证明了一级和二级微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加和性;并进一步研究了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解决了具有延迟效应的各种电磁极矩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这些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仅涉及到生物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引力研究一文(《中国科学》,VOL. 19, NO. 1, 91-116, 1976),就先后有一百多位外国学者来函向孙家钟索取论文,并被公认为当年该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成果。

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孙家钟和他的研究集体在进行多重散射Xα自洽场理论研究中,在得到了格林函数在四个不同区域的双中心展开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正确的原子氛重叠模型的多重散射Xα自洽场方程,得到了自洽场中所缺少的原子氛重叠作用项, 拓展了Xα方法的应用范围,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严格的Xα理论。

80年代,孙家钟等人深刻地揭示了二阶约化密度矩阵的拓扑空间的几何性质,明确地提出了约化密度矩阵具有准自旋群和酉群对称性,揭示了约化密度矩阵拓扑空间的几何性质和各阶约化密度矩阵的内在联系,为国际所公认。

图12:1985年,唐敖庆(左4)率“中国量子化学代表团”赴加拿大出席第五届国际量子化学大会(左1为孙家钟)

他们还建立了前人没有得到的孪函数多组态自洽场方程,在二次量子化表象下,应用辛群对称性群链,引入孪函数表示费米子的态函数,建立了孪函数的多组态自洽场方程。作为应用,他们计算了各类典型的原子和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发现由这类孪函数构造的多电子波函数很好地包括了电子相关作用。这一工作,受到国际密度矩阵学术中心——加拿大皇后大学数学统计系柯尔曼教授的高度重视。孙家钟于1985年应邀出席由柯尔曼教授主持的国际密度矩阵和密度泛函学术讨论会,他是出席讨论会的唯一的化学家。柯尔曼教授向与会的国际知名学者介绍时称孙家钟是中国的化学数学家。孙家钟向大会做的邀请报告也得到了普遍好评。

其后,孙家钟等人又进行了高分子固化理论和标度研究,他们用标度的概念,揭示了高分子固化的本质是溶胶-凝胶的相转变,并得到了描写这种相转变的广义标度律,建立了含内环化反应的高分子固化理论。

 

图13: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菠菜广告投放平台)

孙家钟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在科研管理和实验室建设方面也独树一帜。20世纪80年代末,根据国际化学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发展需要,1989年在唐敖庆院士建议下,国家计委批准在菠菜广告投放平台建立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唯一从事理论化学基础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历经3年多的建设,于1993年顺利通过验收,正式开放运行,孙家钟担任实验室主任,唐敖庆院士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在孙家钟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化学人才,取得了许多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地位。

面对成绩,作为实验室主任的孙家钟,依然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他高瞻远瞩,科学规划理论化学的发展方向。他特别强调理论和实验的结合,认为理论一定要研究深入才能解决实验问题。多年来,他一直践行唐敖庆的教育科研思想:首先就是要厚基础,比如说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多年以来一直把几门主课诸如量子力学、高等量子力学、量子化学、数学物理方法、群论、统计力学等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只有学生把这些课程读完了之后才能够开始做研究工作,才能够懂得理论;其次是培养好师资队伍,孙家钟特别注重年轻教师的讲课效果,并经常听这些老师讲课,他听到讲得好的时候就特别高兴,听到讲的有问题的时候就会严肃地纠正,和老师们交流应该怎么讲;第三就是在研究工作当中,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研究工作对解决实践问题的作用。

孙家钟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他对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研究什么重要,应该做什么,从大局上把握得很清楚。20世纪末,他就在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中感觉到生命科学在21世纪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热门研究方向,他一直很重视如何把理论化学运用于生命科学当中。孙家钟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学习了解生物化学。21本世纪初,已逾古稀之年的孙家钟开始给研究生开设“生物化学”课程。为了讲好这门课,他当时买了几本特别厚的生物化学的书,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看,看完之后把重要的内容摘录下来,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讲义,然后给研究生讲授。为此,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图14:唐敖庆、孙家钟等人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

图15:菠菜广告投放平台祝贺孙家钟(右2)、江元生、徐如人(左3)、沈家骢(右1)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座谈会

孙家钟60多年来的教学科研实践 ,既师承唐敖庆教授的衣钵,又能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多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4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1982年,《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孙家钟为第二完成人,唐敖庆教授为第一完成人)。1991年,孙家钟与江元生教授、徐如人教授、沈家骢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后更名为院士)。

五、教书育人 培养后学

孙家钟是一位怀揣大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从立志献身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那一刻起,他就担负起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他是敬业爱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楷模。

图16:孙家钟在讲课

60多年来,孙家钟在菠菜广告投放平台先后讲授过物质结构、热力学、量子化学、原子核导论、催化理论、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李代数、量子化学中的酉群方法、相变和重整化群等10多门课程,尤其是孙家钟在近80岁高龄时还为理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开设与生物化学相关的《理论化学最新进展评述》课程,使同学们既能接触基础理论又能了解学术前沿。

孙家钟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特别注重培养人,且身教重于言教。1954年,25岁的他开始走上讲坛,讲授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门课“物质结构”,直到2012年,83岁的孙家钟,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自己奋战了58年的课堂。作为唐敖庆先生一手培养的化学工作者,孙家钟的授课风格深受唐敖庆先生影响,他的板书严谨工整,从来不看讲稿。他的大脑就像存储器,各种深奥复杂的数理化公式,他都能信手拈来。他的授课内容丰富细致、简单易懂、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每堂课上都会回顾上节课讲授的内容,让每位同学都能听懂。“我们都愿意听孙老师讲课,他能准确地、老道地、适时地指出学科前沿在哪里,这是老一辈科学家所独有的远见卓识。”听过孙老师讲课的师生都有这样的评价。为了保证在场的每一名同学都能听清楚他讲课,即便是83岁高龄的他仍然是站着讲课,面向同学们,尽可能地放大音量,有时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即使嗓音嘶哑,他也只是喝点水,坚持把课讲完。

图17:孙家钟(中)指导研究生

在业务学习和科研工作上,孙家钟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当研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他常和师生们一起在工作室里通宵达旦,甚至有时连续奋战达36小时,废寝忘食地进行讨论分析,直到突破才肯罢休。他对青年教师、研究生写出的论文稿,在基本概念的准确表达、文字叙述的严密性以至标点符号等方面都精心推敲,让作者反复修改直到满意才同意发表。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名硕士生在寒假期间将经过多次修改的论文稿交给他时,距春节只有5天时间。待这名学生正月初二返校时,得知孙老师利用大年三十和初一对此稿进行修改并已正式打印待发时,深受感动,孙老师为了指导学生竟然在春节期间都在工作!

图18:春节期间,研究生在孙家钟(左4)家中包饺子

遇到家庭困难的同学,孙家钟会把自己的钱和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送到同学的手中。家在外地的同学,不能回家过年,孙家钟会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一起包饺子、守岁,师生共度春节。

孙家钟淡泊名利,生活上他关心别人比自己更重,凡是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虽然是他进行指导把关,但自己总是署名在后,稿费更是分文不取。他对自己的生活则是低标准,轻车简从,粗茶淡饭,衣着朴素。但对青年教师、研究生在住房、经济困难等情况了如指掌,经常解囊相助,有时亲自奔波帮助他们找有关部门解决困难。

从1978年被评为教授以来,孙家钟先后培养了35名硕士和25名博士。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其中已有25人晋升为教授,有10人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

师者,人之楷模也,大智慧于内,大爱铭于心。这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在孙家钟的身上,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努力做让学生满意、人民满意的教师。他不止一次地这样说:“没有党的辛勤培养,没有唐敖庆教授的悉心指导,没有甘为‘人梯’的人们创造条件,我将一事无成。”“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正是对孙家钟教书育人生涯的最真实的写照。

六、爱党爱国的典范

孙家钟在教学科研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杰出才能,更源于他对祖国科教事业的热爱之情。他把这种情怀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来,转化到对党的教育事业执着追求中来。1980年,孙家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攻坚克难,积极践行入党的初心和使命。

图19:孙家钟院士

孙家钟的一生始终以祖国的需要为己任,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和远见卓识,胸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一边搞教学培养人才,一边开展科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潜心研究。他认为:无论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国家,其科研水平的崛起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校、全国数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孙家钟始终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动向,开拓新课题,赶超国际学术先进水平,不断取得一系列卓越的成就。始终抱有为国家崛起而开展科学研究的信念,以远见卓识的目光和造诣精深的学术底蕴,为中国理论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石。

孙家钟为人秉直,学风正派,德洁行端,深受同辈的尊重和学生的爱戴。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铸就了孙家钟崇高的民族气节。对于外国学者,他既尊重又不卑不亢。1979年12月,他出席东京国际量子化学会议时,在会场的布告栏上发现有“两个中国”的问题,他和同志们立即严正而又恰如其分地提醒会议予以重视,会议组委会当即改正并表示歉意。每当青年教师、学生出国进修、学习或参与外事活动,他都要叮咛一番,要求他们保持中华民族气节,要和外国人比学习、比工作,但不要比生活。孙家钟的人格气节、道德文章,为晚辈后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图20:2012年,化学学院为执教60年的孙家钟院士(中)授“桃李满园”牌匾

2013年2月24日,孙家钟在长春逝世,享年84岁。

孙家钟的一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的一生。他为中国的理论化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菠菜广告投放平台理论化学研究所和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倾尽全部精力。他不仅是党的教育思想的自觉实践者,还是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引导者,是创新教育理念的践行者。他的卓越功绩彪炳我国高等教育和菠菜广告投放平台的发展史册,必将被后辈们永远铭记!